青年报社社长
1. 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的珞珈青年报
成立于2001年3月的珞珈青年报社由大通社《珞珈青年》编辑部演变而来,全面负责校团刊《珞珈青年报》的编辑出版工作,隶属共青团武汉大学委员会宣传部。《珞珈青年报》是目前该校唯一一份完全由学生自己主办的全校性报纸,发行范围覆盖全校四个校区、校外公寓以及东湖分校,并与80多所高校媒体保持着频繁的交流。目前报纸每期正常发行12300份,是中南地区乃至全国高校中发行量最大的学生刊物。报社努力按照正规报社运营体制经营,拥有校内最为健全的管理体制和人才体系。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简称大通社)成立于1993年,作为武汉大学拥有十年历史的重要社团,是武汉乃至整个中南地区最大的正规大学生通讯团体。大通社的业务对内主要面向校内媒体供稿,对外与诸多正式媒体联系,报道武汉大学的最新动态。自成立以来,大通社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成为校园内热爱新闻事业,具有媒体视角的同学学习交流的园地;同时,大通社积极利用自身优势举办各种文化活动,积极参与校园文化的构建,其“大通社001讲座”、“大通社校园艺术展”等品牌活动在校内外享有盛誉。1998年9月12日《珞珈青年》创刊,主编:彭捷,版式:4开4版 ,发行量:3500份 “……我们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珞珈青年》将真正成为:一面旗帜、一个阵地、一扇窗口、一座桥梁……” ——《珞珈青年》发刊词
1999年10月《鲲鹏》,发行 武汉大学大学生通讯社 ,《珞珈青年》编辑部编辑发行,主编:王欢喜,封面题字:侯杰昌校长 ,序言作者:龙泉明教授 。“7月份,南风吹起,校园里的凤凰花开时,许多毕业生即将告别珞珈奔赴祖国各地,他们希望得到一本《珞珈青年》合订本,无论何时何地都能感受到那一颗颗火热的心与奔放的情,这样在人生的征途中他们才不会惶恐与寂寞。也为了给远行者沉重的行囊,麻木的步伐与不可测的未来增添一丝温情的慰藉。于是,一个计划诞生了。…… ” ——《鲲鹏 后记》(王欢喜)
2001年3月28日,珞珈青年报社(原大学生通讯社)成立,同日召开珞珈青年报社成立新闻发布会,社长兼主编 罗勇 。
2001年4月7日总第37期,《珞珈青年》改名《珞珈青年报》,武汉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罗以澄、李敬一、哲学院赵林三位教授担任报纸顾问,发行量:7000份,曾经一纸风行。2001年5月,《南方周末》编辑一行来我社参观指导扩版,2001年12月13日,《珞珈青年报》扩版由4开4版扩至4开8版。主编:高园园。
2006年4月,第一次由社务方向人员主编的《珞珈青年报樱花特刊》发行
2006年6月,武汉大学青年传媒(集团)成立,珞珈青年报与未来网、未来演播室共同成为旗下媒体,三方共用记者团、编审部、人力资源部和公关推广部。青年传媒(集团)下设五个中心,珞青报业中心成立,包括编辑部、版排部、发行部
第一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余维龙
第二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黄珊璐
2007年9月,纪念《珞珈青年报》发行百期系列活动之百期报展(配新闻图片)一个月间,第1到99期的原版《珞珈青年报》在武汉大学四个校区轮流展出。
第三任珞青报业中心主任 施诗
2007年10月,《珞珈青年报百期特刊》,发行15000份
2007年10月,《珞青百期·回眸展望》——《珞珈青年报》百期精华集
它分五辑:百期要闻——珞珈风云,百期“武林”——风流人物,百期关注——静水流声,百期思想——激扬文字,百期文艺——青春纪念,收录《珞珈青年报》1998——2007年九年九十九期间近百篇精华报道 发行1000份
2007年10月17日晚,武汉大学《珞珈青年报》发行100期庆祝晚会举行。晚会上,“珞青读报”、“珞青访谈”特色板块展示珞青九年风雨历程,视频DV、情景剧、合唱则展示了当前珞青人的工作状态。晚会在校内外取得了良好反响。
2. 学通社的起源
1984年团市委指示,《北京青年报》应该把读者群定位在中学生。在那个计划体制办报的年代,读者群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的指派命令,而创新与改革的暗流已经在1984年的《北京青年报》报社里涌动,报社主办者决定:要办就办一张真正贴近中学生的报纸。那么一批成年人如何与中学生近距离沟通呢?任务具体落到了报社学校部的四位编辑身上。编辑们想到去学校找通讯员,各校团委书记就根据自己的标准报了四五个,于是,他们手里就有了1000多人的庞大的名单。但实际情况是,真正写稿的人太少了。而此时,现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当时学校部的负责人张延平参加的一场公务会议却让他得到了意外的收获。北京市三好学生颁奖大会的现场,望着台上清一色的中学生组织者,张延平的脑筋飞转:这不就是个舞台,不就是我的跨世纪吗,那如果我让中学生在这个舞台上,自己去组织,自己去写,自己去弄,那么它的效果,可能就跟这个发奖会是一样的。就在走出发奖大会的当天晚上,兴奋的张延平召集来学校部的四位编辑,提出要建立一个中学生自己的新闻组织———学通社,该社成员不同于传统的通讯员,而是公开招聘报名,提供固定版面,组织选题策划,还颁发记者证的报社小记者。
从等通讯员来稿到小记者自己采写稿件,这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办报思路,仿佛预感到这将是一次影响深远的举动,张延平特意给版面起名叫跨世纪。
当年11月13日,《北京青年报》你喜欢新闻工作吗?请参加学通社的消息一经发出,应征者超过2400人。
著名报告文学作家孟晓云在一篇纪念学通社成立20周年《我与学通社的亲密接触》文章中曾经这样写道:1984年12月31日,上百个中学生涌向北京市26中的阶梯教室,参加第一任中学生学通社社长竞选演说。人们大约不会忘记狂放不羁的竞选者王晓对学通社的预言,他说:美国有个布朗中学,曾培养出数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那么谁又敢说,学通社不是产生21世纪的社会栋梁之地呢?
好一个大胆的预言!如今,20年过去了,令人感到十分欣慰的是,走出混沌中的许多主人公,成了集团总裁、著名撰稿人、著名主持人、范长江新闻奖得主、公司经理、法文作家、白宫翻译等等,都已经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才。
究竟学通社以何种人才培养方式,使得从这里走出去的中学生成长为社会的栋梁之才?总结学通社20年来的人才培养观,北京青年报社社长张延平说,如同《北京青年报》复刊23年来最大的成果并不是其资产呈几何级数的增长一样,20年的学通社真正让我感到自豪的,也不仅仅是其令人赞叹的成才率。我一直认为最好的纪念,应该是总结并光大那些在成长过程中最该珍惜的东西。对于学通社,最该珍惜的无疑是当年鼓舞同学们上路的——承认差别,尊重个性,多角度培养、选择、评价人才的观念。
3. 著名青年作家、华商报社长助理王朝阳是农村出来的吗
是的。
王朝阳,陕西兴平人。著名青年作家、华商报社长助理,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兼职教授。1992年毕业于咸阳师院中文系。在《收获》《人民文学》《美文》《散文》等杂志发表小说、散文作品多篇,获首届郭沫若散文随笔奖、《人民文学》新世纪散文家奖、《美文》报人散文奖、年度中国最佳散文等重量级奖项。
4. 上海青年报社(原东湖路上)是什么级别单位共有多少员工副社长有几个,算是什么级别的
一级事业单位、有2000员工、副社长一位,级别、副部级
5. 山东省青年报社的社长怎么联系阿
0531-8453214
6. 请问,中国青年报是什么级别的报纸
《中国青年报》是中国产主义青年团中央机@关报,是以中国各族青年和版中国产主义青权年团团员和干部为主要读者对象的全国性综合日报。[1] 毛同志为中国青年报题写了报名。中国青年报作为萱萱直管的中@央级大报,以“推动社会进步,服务青年成长”为己任,服务一代又一代的青年
7. 有谁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叫什么名字.
作者 林清玄
诗名 总有群星在天上
林清玄,一九五三年生于中国台湾省高雄旗山。自幼立志成为作家,高中时期,获台南市作文比赛第一名,大学时期,得翠谷文学奖首奖。
青年时期即遍获重要文学奖,包括台湾文艺奖、中山文艺奖、吴三连文艺奖、金鼎奖、吴鲁芹散文奖、时报文学奖首奖,中华日报文学奖首奖、中央日报文学奖首奖、联合报散文首奖……
曾于台湾获得世界华人文化新传奖、杰出孝子奖、世新大学十大杰出校友奖、成功杂志十大成功人物奖、宝岛十大才子奖……被誉为“当代散文八大家”。
林清玄的作品曾多次被中国台湾、大陆、香港及新加坡选入中小学华语教本,也多次被选入大学国文选,是国际华文世界被广泛阅读的作家
恬淡自然,蕴涵佛理,是林清玄散文的最大特色。他的文字犹如一股真淳的凉风,读完之后,能让人心平如水。如此智慧清新的散文,在如今的文坛并不多见。他主张人心应“如水”、“如镜”,在这个浮躁的社会,这对涤人心上的尘土,开启人性的灵智很有益处。
读林清玄会让我们看清很多事情,会让我们变得坦然。他的文字有种淡淡的香,看完之后会有感恩与善良的感觉。常常与他一起进入那富有禅意的世界,以他的散文净化自己的心灵,让我的内心充满宁静与关爱。他别样的文字,犹如混沌人世间的一片净土,一缕莲花的馨香。
林清玄的书,小故事里有大智慧,平淡而隽永,值得一遍遍的去回味,轻松自然,平凡的人,平凡的事,在最细腻的内心感觉中把你打动。
他的辞藻很朴素、浅显,更注重对思想、生活的感悟。就如同他本人所说:“美丽的辞藻是比较短暂的,只有真正的思想观点才可以恒久。”
8. 中国青年报社长现在是谁
徐文新
9. 赵铎,有谁知道
赵铎目录
1、明代四川农民起义首领 赵铎
2、少将 赵铎
3、四川大学党委书记 赵铎
编辑本段1、明代四川农民起义首领 赵铎
赵铎(?—1465)德阳人。明代四川农民起义首领。被人诬告通盗,受官吏迫害,于天顺八年(1464年)起义。川中小部起义军,如天涧沟杨瓒、汉川僧悟瓒、花溪陈焕章、连山河黄鹞子,都受其领导。他称赵王,设置安将军、席评事等官,进行流动作战,以川北为主,南到内江,东到湖广的荆襄一带。次年,在彰明(今江油)中伏牺牲。
编辑本段2、少将 赵铎
赵铎(1917-)河北定县人,1935年9月南京中央军校第十二期,后任国民革命军陆军工兵学校少将校长。
编辑本段3、四川大学党委书记 赵铎
赵铎 山东莱阳人。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莱东县各界救国会会长、胶东群力报社社长、中共崂山工委书记。建国后,历任川东酉阳专署专员,川东行署副秘书长,中共中央西南局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地质部测绘局副局长,成都地质学院、四川大学党委书记。是中共十二大代表。 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原四川大学党委书记、顾问、离休干部赵铎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05年11月15日在成都逝世,享年90岁。 赵铎同志系山东省莱阳县人,生于1916年2月,1938年2月参加革命工作,1938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历任山东莱阳三区地下区青年委员会会长,胶东青年社会服务部干事、中共山东莱东县委青年委员会书记、中共莱东县委群众工作委员会书记兼莱东县各界救国会会长、胶东群力报社社长兼总编,中共山东崂山工委书记兼青岛武工队政委,中共即东县委副书记,中共江苏省常州市委宣传部部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西南服务团四支队政治部主任,川东涪陵专署副专员、酉阳专署专员、川东行署副秘书长、西南局统战部办公室主任兼西南财委办主任、地质部测绘局副局长,成都地质学院党委书记兼代院长,四川省、成都市委驻川大工作组组长、四川大学党委书记、中共四川省第三届委员会委员、中共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四川大学顾问等职务。1989年1月离职休养。词条图册更多图册
扩展阅读:
1
http://news.sina.com.cn/c/2005-11-24/08587525510s.shtml
开放分类:
赵氏人物,定县人物,德阳人物,莱阳人物
“赵铎”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10. 山西省教育厅举办雏菊杯青少年
第三届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征稿公告
主办单位:湖北省谷城县人民政府
湖北省襄樊市教育局
书法报社
为弘扬我国传统书画文化艺术,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谷城县人民政府、襄樊市教育局、书法报社成功举办了两届“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为继续办好这一赛事,大赛组委会决定隆重举办第三届“谷城杯”全国中小学生书画大赛。
一、组织机构
主办单位:谷城县人民政府、襄樊市教育局、书法报社
承办单位:谷城县教育局
协办单位:襄樊市书法家协会、襄樊市美术家协会
1、组织委员会名单
名誉主任:黄德华 襄樊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 俭 湖北省教育厅副厅长
主 任:李传寨 中共谷城县委书记、谷城县人大常
委会主任
艾文金 中共谷城县委副书记、谷城县人民
政府县长
李 菲 中共襄樊市委教工委书记、市教育局局长
舟恒划 《书法报》社长、总编
副 主 任:陈启合 中共谷城县委副书记
朱启龙 襄樊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副主任
曹荣葆 中共谷城县委常委、县纪委书记
陈 红 中共谷城县委常委、宣传部长
曾 海 谷城县人民政府副县长
秘 书 长:童辉波 谷城县文化研究会会长
学术策展:李劲松
2、大赛艺术顾问(排名不分先后)
沈 鹏 张 海 范 曾 刘大为 言恭达 周韶华
杨斌庆 刘永泽 张荣庆 周俊杰 祝遂之 张善平
冯今松 梁清章 陈立言 伍荣显 徐本一 季伏昆
饶兴成 铸 公 林剑丹 戴小京 王阔海 涂廷多
刘仲杰 边广兰
二、征稿对象
全国中小学生书画爱好者
三、征稿项目
A、书法(毛笔书法、硬笔书法、篆刻);
B、绘画(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儿童画、素描等)。
四、征稿要求
1、内容:书法作品以孔子《论语》为书写内容;绘画作品题材不限。
2、规格:毛笔书法、中国画作品不超过六尺宣纸,竖幅为宜;硬笔书法、篆刻、油画、版画、水彩、儿童画、素描等作品尺寸不限。
五、征稿事项
1、所有作品须寄原作,不需装裱。
2、个人参赛作品需用正楷字(或打印)填写参赛作品登记卡,并粘贴在作品右下角;团体参赛作品需由学校或教师统一寄送,每件作品必须填写参赛作品登记卡。
3、所有应征作品不退稿。征集作品的所有权、宣传出版权归组委会,投稿者视为已经认可;凡因参赛者自身问题造成的作品登记等错误,组委会概不负责。
4、所有参赛作品一律不收参赛费。
六、评奖
组委会邀请权威专家、教授担任评委,对参赛作品进行公平、公正的评审。奖项按中学、小学两个组别设立金奖、银奖、铜奖和优秀奖;另设组织奖和优秀指导教师奖。评选结果在《书法报少儿书画》和谷城书画网等相关媒体公布。